关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时间:2024-08-15 点击数: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为深化学习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赴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欧庙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前往欧庙镇张西村、柳林村、石湾村等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当地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普及情况,探索在乡村振兴层面当地普通话应用及推广的意义所在。针对当地普通话应用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提升群体语言能力,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人才素质,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建设推普强化责任担当,确保乡村振兴有效落地生根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推普;乡村振兴;调研

   一、调研背景

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繁荣稳定、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普通话推广工作,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而2022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也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重点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5%的省份和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明确推普在助力乡村教育,语言文化、产业、人才、治理体制等5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并提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

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时在成功立项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前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展开实地调研。

   二、调研目的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国的乡村振兴进入新征程。语言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是激发乡村潜能、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内生性要素。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与核心。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虽以超过80%,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我国一些偏远乡村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普通话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乡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旨在调查当地的普通话普及程度并帮助当地居民提高普通话水平,促进语言文化交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调研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是日益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得最广泛。

推广普通话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首先,普通话的普及解决了乡村地区劳动力的语言障碍问题,使他们获得外出务工、参与广阔市场的机会,也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到多样化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水平,为乡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实践团队参与调查乡村普通话推广程度,为国家推普行动提供助力,方便为之后乡村推普助力振兴提供宣传支持。普通话作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使得乡村地区村民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投资潜力,促进乡村经济接轨外界市场。

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的推广,使得这些文化资源能够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从而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

推广普通话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推广使得乡村孩子能够接受统一的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这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普及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且通过普通话,乡村孩子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1. 调研方式

    为获取更为真实、有效、全面的数据,深入研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本次实践活动采用多种调研方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一)问卷调查

    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和比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襄城区欧庙镇不同地区、年龄、职业的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看法以及对乡村振兴的见解与期望等。

    (二)访谈调研

    实践团队在调研中注重结果的实效性,深入基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群众,邀请普通话推广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普通话推广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乡村振兴的见解。

    (三)实地考察

    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前往既定调研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观察获得信息,考察普通话在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

       五、调研现状问题

    本次调研活动涉及区域主要包括欧庙镇张西村、柳林村、石湾村等地区。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年均可支配收入和使用语言情况;语言学习态度和动机:包括对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是否有意识地提高语言水平,以及主要的学习动机,如响应国家推广语言政策、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工资水平等;方言和语音问题:针对方言和语音问题,调查对象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情况:周围大部分人讲方言、受方言影响很多口音很难改变、学习语言的需求不大、说方言以外的语言会被嘲笑或其他;语言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探讨语言对当地麦冬产业、旅游业以及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对自身的帮助,以及语言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语言培训和政策问题:涉及到对当地语言政策的看法、参与语言和电商培训的情况、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推广语言培训的途径和方式。

    (二)座谈交流

    以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为主要阵地,实践团队深入乡村基层。首先调研的是襄城区欧庙镇乡政府。在此,我们举行了一场关于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座谈访问。主要访谈内容包括:当地语言政策开展和实施情况,当地村民学习语言的情况,当地语言文化发展情况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规划日后的语言工作情况。经过访问后,我们了解到当地普通话水平为中等水平,小孩和年轻人的普通话水平较高,而中年人和老年人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探讨普通话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政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当地正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其中就包括推广普通话这一实践,如许多中小学举办推普周系列活动,推普墙绘等等。但是覆盖面不够广,尤其是如脱贫户、经济困难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参与度较低。这些特殊群体由于对外交际少,普通话需求低,普通话水平也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人员指出在村委会经常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增强民众的普通话水平,并表示愿意带领我们去特殊群体家中,进行宣传推广和普通话教学,并提出可以就居民的行业需要进行普通话培训,后期进行成果播报和展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对于村民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对语言政策的了解情况,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参加培训的情况。这几次的座谈交流让实践团队收获良多,对推普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实地调研

    在实践地,我们走进特殊群体家中,对其进行普通话情况的调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策略推广和培训普通话。针对成年人,我们采取用普通话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调查其普通话情况,并向其介绍普通话在与外地人交流、外地工作、抖音直播、办公场所、发展旅游经济等的重要性,同时向其推广宣传手册上的电子资源,如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平台,强化数字赋能,为其工作上的语言文字问题答疑解惑。针对老年人,我们根据调查数据了解到其普通话水平较低,且认为对普通话需求低,于是实践团队聚焦于老人对智能手机的基本认知和日常应用技巧,采取“一对一,手把手”模式,用“普通话+语音输入模式”让老年人精准对标手机需求,也有利于减少在认字方面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上当受骗事件。针对孩子们,实践团队通过做“谁的普通话更标准”小游戏让孩子们大胆准确的读出宣传册上的内容,组织开展“典耀中华”读书主题系列活动,开展“推普+多彩课堂”“推普+红色教育”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推普课堂以及“普通话•非遗情”嘉年华活动和文艺汇演。孩子们作为未来的传承者和社会的建构者,普通话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更是一项意义非凡的教育事业。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普通话教育在儿童中的推广,不仅关乎语言的推广,更是文化认同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六、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实地调研后,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采集了87个样本,其中男性为43人,女性44人,比例约为55。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学历在本科(包括大专)及以上也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06%,高中(含职高和中专)占20%,初中及以下的占32.94%;而从普通话掌握情况来看,有92%的人掌握了普通话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调查对象都有使用方言的习惯,所以从数据来看受教育程度对普通话使用情况影响不大。但是,提及普通话水平时,能流利使用的占47.5%,能够使用但是发音不够标准的占35.23%,可见虽然很多人能够使用普通话,但是标准程度不同,可以看出普通话的使用率与村民受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普通话的使用率与熟练度更高。涉及调查内容“到本地政府办事时使用哪种话”的数据显示普通话占比为85%,多数人到正式场合还是习惯于说规范的普通话。在普通话的学习途径上,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日常生活交流来掌握普通话,并没有专门的途径来学习普通话。而在学习普通话的理由方面,因工作需要的占75.11%,日常生活交往需要的占75.87%。在“将来留在家乡还是外出务工”方面近50%的人表示想要留在家乡,并有78%的人认为普通话对于家乡致富非常重要,大多数人学习普通话的意愿较为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家庭、集贸市场等熟悉的场景下,人们使用汉语方言的情况较多;在医院、政府部门、窗口单位等场所,人们使用普通话的情况较多。大多数人具有学习普通话的意愿,不过当地缺少专业的培训渠道。此外,大多数人对普通话、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是缺乏具体了解。

    (二)座谈交流情况分析

    通过与襄城区欧庙镇乡政府的各位领导的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地方政府也认同推广普通话对乡村振兴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并且当地正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其中就包括推广普通话这一板块,以满足当地居民学习普通话的要求,如许多中小学举办推普周系列活动、推普墙绘等等。但是在面对经济困难户以及老年人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经济困难户学历不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接受力下降,在普通话的学习与掌握上并不是很容易。调查团队针对这种情况所提出的与“特殊群体”对接,“一对一推普,手把手帮扶”得到了政府领导肯定,同时也提出这个想法实施所存在的问题,如地域较辽阔,村子数量较多,所以实施难度较大。

    在前往具有典型性的石湾村居委会中,与村干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推广普通话为提高村民精神生活水平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在寓教于乐的普通话文娱活动中,村民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了村子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方便农民销售农产品。由此可见,普通话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地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来帮助统一整合普通话学习资源,对特殊群体特殊关照,有层次有效率地开展普通话学习活动,是提升普通话推广率的助推器。

    (三)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推普活动在教育方面的实行是此次任务的重心之一。推普工作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从小抓起,促使普通话的普及率逐步增高,实现迭代发展。经过实践考察后,我们发现小学的儿童仍然以家乡普通话为主,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孩子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缺少讲普通话的环境,有的孩子们会讲,但是身处于讲方言的大环境,他们会自我阻断讲普通话的想法,而不好意思讲普通话,而有的孩子则是基础发音就不标准,需要及时纠错。在与老师交流中表示希望能够健全普通话课程,定期组织普通话小检测,加大推普力度,发挥普通话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所举办的“典耀中华”读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活动模式下,孩子们展现出的普通话学习热情很高,与孩子共同朗诵经典诗歌、带领孩子开展经典阅读、诵读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习知识,还可以激发孩子对我国经典读物的兴趣,活动结束时很多孩子能够比较自然的用普通话表达日常语句,所以推广普通话可以多多采纳这样的形式,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从小抓起,将“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由孩子影响上一代人,扩散普通话的影响,又由孩子将讲好普通话的能力传达到他们的下一代。

       七、调研对策建议

    (一)提升群体语言能力,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做好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撑。学习推广普通话既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整个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乡村教师自己学好了普通话,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学好普通话。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普通话,不仅有利于语文课的学习,对学习其他课程知识也有很大帮助。农村学校在具体推普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普通话外,还要结合农村温馨校园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经典诗文教育、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推广开设诵读、书法等语言文化第二课堂,建立优质学习资源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丰富农村校园文化,推动师生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生活交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二)提高乡村人才素质,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素,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应把学习普通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作为提高乡村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教育培训,培养出有专业知识、有语言文化素养的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类人才。推普除有助于乡村人才培养外,还对乡村产业中的电子商务、农业手工业、旅游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有赋能作用。可以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文化大院等平台,支持采取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农村电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妇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等,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服务。依托田园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注入语言文化内涵,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方设法把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留住,通过激励政策吸引当地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回乡返乡,立足本土发展生产致富。同时,关心下乡支农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发挥“三支一扶”人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三)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建设

    在乡村推普中开展普通话和中华经典文化乡村行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整理乡规民约、俗语民谣等乡村优秀语言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发文学、歌舞、戏剧等文艺作品,通过诵、写、演、唱等形式创新演绎,引导乡村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常生活中要引导村民养成说普通话、说文明话的习惯,清除一些陈规陋习,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风貌。同时,对基层乡村干部进行普通话规范意识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普通话沟通能力,使他们既能带领村民学好普通话,也能用普通话与上级部门和外界进行沟通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和乡村管理水平。

    (四)推普强化责任担当,确保乡村振兴有效落地生根

    增强乡村领导干部对推普工作的责任意识是农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一是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做好乡村干部的政治学习工作,让乡村干部从政策层面领会推普工作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认识到推普关乎乡村振兴的大局,乡村干部责无旁贷。二是加强乡村干部的理论知识学习,从人才观的角度提升干部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要性的再认识。通过学习,使乡村干部明白乡村振兴要依靠一大批乡村人才,人才最基本的素质是语言能力,而普通话能力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语言能力。通过树立乡村干部中的推普典型,引导基层乡村干部身体力行、做群众的表率,带头在公开场合讲普通话,与村民交往中使用普通话,以此影响村民和带动村民说普通话,营造学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四是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

    加大农村推普力度,提高农民的普通话能力,是新时代语言文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农村语言需求和推普现状,应分别采取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推普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农村普通话普及率。以推普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少平,陈芊芊.乡村振兴过程中推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35):27-33.

    [2]姚欣,杜敏.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26-32.

    [3]吕锐,林子杭,朱乐宜.基于1253份调研问卷的普通话推广发展路径分析及建议[J].国际公关,202222):60-62.

    [4]张曦.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农村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及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 技,20228):249-251.

    [5]王春辉.普及与提高并重推普助力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021-09-19

     

     

Copyright 2016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邮编:441053